更多

    海馬學校 栽培海洋生物員

    kaWing
    kaWing
   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,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。

    數年前曾到訪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(簡稱靈風中學),當時學界開始嘗試STEM。今年再次向他們訪問,因該校師生別樹一格,當大家以機械角度教授STEM,他們堅持從生物角拓展課題,另一方面該校學生已從此方向取得生涯計劃的學習成果,實在可喜!

    採訪由觀賞海馬開始,海馬的姿態悠遊,但不算是日常能見到的海洋生物,容易吸引參觀者的目光。接著師生與記者展開話題,採訪者逆轉變身受訪的模樣,「你知道海馬屬於那一科的生物嗎?海馬的咀為甚麼那麼長?尾巴有甚麼用?」一連串的問題,記者雖從小會走入「海馬公園」,但面對以上問題卻啞口無言。

    靈風中學受訪師生合照(左起)老師巫嘉明、學生鄧培英、趙婉珍、黃凱歌、郭穎嵐和生物科主任李栢燊。
    靈風中學受訪師生合照(左起)老師巫嘉明、學生鄧培英、趙婉珍、黃凱歌、郭穎嵐和生物科主任李栢燊。

    海馬是馬類嗎?

    學生鄧培英和趙婉珍微笑着講解,她說:「到訪幼稚園、小學,小朋友們會回答海馬是馬科,十分有趣!」她們向記者講解海馬有背鰭和側鰭,只是泳姿與傳統魚類有別,屬魚類海龍科。此外,海馬沒有牙齒,依靠鰓和吻的伸張活動形成吸啜方式,並進行捕食,而且牠們不善游泳,容易隨水飄流,需運用長尾巴扣緊於附近的珊瑚等物件作依附。不過,令她印象最深的知識均不是上述特性,而是海馬是由雄海馬懷孕產出小海馬的。

    海馬外觀已有一定吸引力,更有多項獨特的生物特徵(學生郭穎茵拍攝)。
    海馬外觀已有一定吸引力,更有多項獨特的生物特徵(學生郭穎茵拍攝)。
    靈風中學是全港首間培育線紋海馬的學校(學生吳采兒拍攝)。
    靈風中學是全港首間培育線紋海馬的學校(學生吳采兒拍攝)。

    至於為何挑選海馬研究及培育,巫嘉明老師表示隨著培育水母教育的成功,他們關注更多海洋生物及相關議題。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是需要挑選能吸引學生的生物,看了上述的提問,相信大家也明白箇中因由。其次是海馬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,比挑選食物、水質、水流的控制等,對師生來說均有挑戰性。目前師生團隊初步成功孕育了第一批海馬,但巫老師坦言有待改進,因此海馬現階段是課外活動裡的研究題材。

    海馬還有一個有趣特性, 牠們很「為食」;當同學走近缸邊,海馬會游前迎接。
    海馬還有一個有趣特性, 牠們很「為食」;當同學走近缸邊,海馬會游前迎接。
    新一代的同學已能掌握照料水母家族的技巧。
    新一代的同學已能掌握照料水母家族的技巧。

    海洋公園認證

    接著的問題是研究水母歷經三年,而且水母已變成常規課程,該校學生有甚麼心得感受?兩位女同學異口同聲,最深刻印象的是曾前往海洋公園分享。靈風中學的師生團隊數年間,穿梭於幼稚園、小學、展覽等各類型場所,既有講解水母知識、生態習慣,以及與水母相關的生物研究,當中學生們亦需要真正飼養、繁殖和維護水質等各項實務經驗。尤其是要協助各校照顧水母,也要能迅速解決展覽時,遇到各式各樣對生物影響的問題,結果是學生們近年有獨立能力向其他學校提出養飼指導。

    學生出外分享飼養水母的要點。
    學生出外分享飼養水母的要點。

    看不到的持續教育

    可是就算學生們累積了豐富的水母經驗,仍有不少人以為照顧水母是由教師們負責。直至學校與海洋公園合作後,由於他們曾於園內進行實習,就較容易獲得大眾對他們能力認受的觀感。此外,於海洋公園當解說員期間,由於海洋公園裡有各國遊客,甚至有非英語及國語的參觀者,考驗了他們與世界各國人士交流的能力,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人,讓他們面向世界的視野和觀感上拓展不少。

    靈風中學的多元的教育,令學生確立了興趣、志向和工作方向。當日受訪兩位女同學表示日後會從事海洋生物的進修及工作,當中一位學生已報讀有海洋生物學系的大學,而另一位受訪當日已應徵海洋生物類別的相關工作,筆者在此誠心祝福她們前程能如願發展。

    前往海洋公園實習,讓學生更有自信,也確立了未來志向。
    前往海洋公園實習,讓學生更有自信,也確立了未來志向。

    著重人與環境教育

    生物不止在海洋出現,靈風中學位處大埔,受自然環境圍繞。李栢燊主任憶述去年該校獲蜜蜂的垂青,牠們在天台上築巢。該校藉此機會培育蜜蜂。就像水母和海馬一樣,蜜蜂是較特別的生物,傳統來說,學生們會選擇直接遠離,但同時亦會失去了觀察和學習機會,現時學校刻意養育蜜蜂。加上與鄰近兩所學校合作,開拓了鄰近土地為環保園,並順勢引入蝴蝶,成為一個生態圈。完成了硬件設施,他們將課程導入中二級,成為中二級的常規課程。

    海洋生物學外,該校展開了環境教育學習,去年更讓全級學生考取導賞資格。
    海洋生物學外,該校展開了環境教育學習,去年更讓全級學生考取導賞資格。
    於校內天台培育蜜蜂。
    於校內天台培育蜜蜂。

    認識微塑膠污染

    微塑膠是一種看不到的污染物,正因此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。靈風中學師生有志宣傳此問題帶來的嚴重後果,遂設計出一組STEM實驗。方式很多簡單,將不可見的塑膠物,讓人們感受得到。

    兩位同學邀請記者觀察兩個水樽,要憑肉眼去辨別那一樽有類似微塑膠的產品,現場所見確實無法看出來。
    兩位同學邀請記者觀察兩個水樽,要憑肉眼去辨別那一樽有類似微塑膠的產品,現場所見確實無法看出來。
    經過一段時間後,透明的微塑膠呈現。若沒有此實驗,你分辨兩樽飲用水的分別嗎?
    經過一段時間後,透明的微塑膠呈現。若沒有此實驗,你分辨兩樽飲用水的分別嗎?
    接著兩位學生會鬆開水樽的開關口,水會流出膠樽,就可觀察水樽內的變化。
    接著兩位學生會鬆開水樽的開關口,水會流出膠樽,就可觀察水樽內的變化。
    此裝置既是實驗,也讓師生們實現了STEM精神。他們為了方便展覽,為裝置加入電摩打,如此一來就能快速將水抽回至上層的膠樽內。
    此裝置既是實驗,也讓師生們實現了STEM精神。他們為了方便展覽,為裝置加入電摩打,如此一來就能快速將水抽回至上層的膠樽內。

    教育不止在於知識,也不只是順勢而進。當所有學校都要學機械編程時,那只是變成其中一項必備的技能。面對多元社會,如何能培育學生關注身邊人事物,尋找機會讓學生們能有適當的發展,也十分值得關注。

   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

    相關文章